首页

小六黄金

时间:2025-05-22 17:14:41 作者:义乌商户的早八课:外贸从西班牙语开始 浏览量:39321

  中新社银川10月25日电 题:历代文人为何钟情黄河?

  ——专访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艳华

  中新社记者 杨迪

  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历来备受推崇,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以“黄河”为主题进行创作,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中国文人为何对黄河青睐有加?历代的黄河主题诗歌有何特点?应如何发掘和弘扬黄河文化?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艳华,对此进行阐释。

黄河宁夏段。青铜峡市委宣传部 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黄河对中国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

  郭艳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所孕育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成中华民族安居乐业、坚忍勇毅、质朴敦厚、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崇尚和谐的文化品格。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沟洫志》中有云:“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养育了从远古延续至今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传承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和精神之源。在中华儿女的心目中,黄河文明早已成为共同的精神图腾与崇高追求。

黄河宁夏段。青铜峡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社记者:各朝代关于“黄河”的文学作品,有何风格特色与时代精神?

  郭艳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历史变迁,因而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素材。黄河的波澜壮阔不仅塑造了独特的文学风貌,更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学传统,历朝历代文人对黄河的大力书写,是对黄河文明的推尊与崇尚,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与传承。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创作多在黄河流域产生,众多篇章描绘出先民临河而居的生活画面,如采石伐木、造舟为梁、思乡怀人、恋爱嫁娶等,黄河流域先民的早期生产生活场景都在《诗经》中有所记录。

  唐代的“黄河”诗歌蔚为大观,文人以开阔豪迈的胸襟漫游祖国的大好河山,从甘肃的玉门关至河南境内的蒲津渡,其足迹遍布黄河上、中、下游地区。

  宋代是中华文明集大成的重要时期,文人对“黄河”的书写依旧不绝如缕。他们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寄寓于“黄河”诗歌之中,展现出宋代文人“以道自任”的自觉意识与“民胞物与”的淑世精神。

黄河宁夏段。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供图

  中新社记者:黄河为何备受历代文人推崇?黄河文化蕴含着怎样的思想价值与文化内涵?

  郭艳华: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历来备受尊崇。

  黄河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已经形成稳定的农耕社会,先民们烧土成器、农耕渔猎,在黄河流域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开始探索宇宙自然的奥秘,总结出农耕社会特有的生态制约体系,并逐渐形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展现出中华民族早期的宇宙意识与博大胸怀。

  黄河文明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人文底蕴。早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就催生出文字、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科学技术等萌芽,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也随之孕生,产生了《诗经》《老子》《论语》《孟子》《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

  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历史承载。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黄河流域各民族交错杂居,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感情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肉联系。“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在黄河流域各族民众的思想里根深蒂固,这种集体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中华各民族的彼此认同、交流融合的精神凝聚力。

  黄河文化是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黄河流域史前人类的出现,到华夏族的诞生,再到中华民族的形成;从历代王朝兴衰存亡,到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浴血奋斗,再到今天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黄河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自信,也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奇迹。

  中新社记者:当下应如何发扬黄河文化?

  郭艳华:发扬黄河文化,要全面系统挖掘黄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黄河文化覆盖中国大面积的国土、贯穿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典章制度、游艺娱乐、作物种植、环境变迁、畜牧养殖、水利技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财富。研究黄河文化,讲述黄河故事,要兼具时间与空间视野,在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献资料和生产生活经验中,凝练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元素,讲述黄河文化的丰富特质。

中卫沙坡头景区呈现“沙水交融”景观。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供图

  发扬黄河文化,要传承和凝聚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讲述黄河故事要聚焦历代先贤治理黄河的艰辛历程,展现黄河治理的伟大成就,以及民众与自然灾害抗争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民族精神的颂扬,能够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发扬黄河文化,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古至今,水土流失、河道淤堵、环境污染等始终是黄河治理所面临的问题。要为古老的黄河文明注入生态文明新理念,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黄河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发扬黄河文化,要以创新发展与开放交流为落脚点。在继承黄河文化深厚底蕴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让悠久文化焕发时代生机,滋养现代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应秉持开放态度,推动黄河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深度交流,实现自我丰富与发展,进而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断书写黄河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源泉与精神力量。(完)

  受访者简介:

郭艳华。受访者供图

  郭艳华,博士、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国家民委青年拔尖人才。现任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少数民族文学史料分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民委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负责人,汉语言文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

【编辑:邵婉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香港大学教授李成:人工智能深刻地改变了一切,除了人们的思考方式

在国是直通车18日举行的“2024年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多位与会专家认为,一揽子增量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惠及多个领域。

古韵焕新生,南京千年古巷熙南里何以“弄潮”?

近年来,羌纳乡不断深化与各类优质企业的合作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原材料供应、转移就业等途径,让农牧民民众吃上“产业饭”。羌纳乡巴嘎村依托靠近林芝米林机场的区位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在2017年引进优质企业——西藏可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可为巴嘎村带来10余万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并以每年每亩50元递增;朗多银丰生态农场通过土地返租倒包、圈舍出租、吸纳劳动力务工等形式,积极帮扶农牧民群众拓宽增收渠道,目前已帮扶困难民众300余次,带动增收约9万元;林芝盛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基地+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岗位、提升技能的方式,覆盖周边5个村208户830人,累计带动民众增收200余万元;西噶藏纸加工合作社采取“政府扶持+合作社+能人+贫困户”的经营发展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藏纸加工合作社规模,带动脱贫户9户39人增收致富,每户年均增收2000元。在此基础上,还涌现出诸如西嘎民族文化传承体验馆、朗多客栈群、巴嘎慈祥阳光农庄、米尼吉秋米利民家具农民合作社等一批优秀本地品牌,不断优化产业模式,带动民众增收,让民众不离乡不离土吃上“产业饭”、赚上“产业钱”,助力乡村振兴。(完)

俄外长表示愿以多边形式解决乌克兰危机 中方回应

严格强制退市标准。严格重大违法退市适用范围,调低2年财务造假触发重大违法退市的门槛,新增1年严重造假、多年连续造假退市情形;将资金占用长期不解决导致资产被“掏空”、多年连续内控非标意见、控制权无序争夺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上市公司有效信息等纳入规范类退市情形,增强规范运作强约束;提高亏损公司的营业收入退市指标,加大绩差公司退市力度;完善市值标准等交易类退市指标。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地震发生后,大理州消防救援支队快速反应,第一时间调派巍山县消防救援5车30人出动赶赴震中开展排查。同时,迅速集结1支地震灾害重型救援队、11支救援分队和前突分队共63车275人,携带个人自我保障物资,以及管理模块、搜索模块、营救模块、医疗模块、战勤模块等装备器材6500余件套,已做好随时出动准备。(完)

2024·赢——中国羽毛球运动员梁伟铿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