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冰城攻姿踩踏吐奶

时间:2025-05-22 16:54:41 作者:遥测正常 西光壹号系列探骊号卫星成功发射 浏览量:23263

  中新网昆明10月5日电 题:峡谷信使桑南才:36年坚守为的是那份乡情

  中新网记者 胡远航

  刚在北京领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的桑南才,2日才回到家乡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称杆乡,3日就挎起邮包走进村村寨寨,一边送邮件一边宣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

  “走得再远,都想第一时间回来送信。”让桑南才放不下的,始终是乡情。

图为桑南才回到家乡给老乡们宣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怒江州城区分公司 供图

  桑南才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怒江州城区分公司称杆乡邮政所所长,也是乡亲们口中的“托厄哈扒”(傈僳语,意为“信使”)。其所在的怒江州分布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成的巨大皱褶间,海拔差高达4390米,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其所在的称杆乡,更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其服务的范围有1个易地搬迁安置点、8个边境村民小组、13个行政村,送邮一趟长达486公里,是当地最长的一条邮路。

  桑南才虽为所长,实则是个“光杆司令”。1988年,初中毕业的他参加邮政招工考试,成为称杆乡邮政所的一名邮递员。长期以来都是一人、一所,孤身送件。

  桑南才的邮递之路,是一条孤独艰辛之路。绝大部分村民小组以前都不通公路,山高坡陡路远,送一趟邮件往往需要五六天的时间,每天平均步行四五十公里。雨季时,遇到泥石流、塌方、滚石等自然灾害,更是家常便饭。

  上班第一天,老所长给桑南才狠狠泼了一盆冷水——就在他之前,有三个人因吃不了苦辞职了。老所长让他先试跑一遍邮路,如果不行就趁早走人。但倔强的桑南才当场向老所长发了誓:“我一定行!”

  36年来,桑南才已累计行程32万公里,投递150余万份邮件;没有延误过一个邮班,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与此同时,他穿烂560多双胶鞋,骑坏5辆摩托车,磨破160多个邮包,右手中指更是被滚石硬生生砸掉一截。

  桑南才的邮递之路,也是一条充满温情与希望的路。其送过的一封封信件、一个个包囊,架起山里人与外界联系的桥梁,维系着血肉亲情,还曾帮失散多年的母女团聚。

  “今天中午就别走了,到我家吃饭。”“下雨路滑,骑车慢点。”……乡亲们对待桑南才就像亲人一样,知道他要来早早就在家等候,还总是给他塞吃的。他在送件之余,也常常帮村里的老人捎食盐、常用药等。

  “守着一条邮路36年,值得吗?”面对这样的提问,桑南才总是说,“这条路确实挺艰难,但一想到乡亲们收到信件时的笑脸,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事实上,在往返各村送件的同时,桑南才也见证当地的发展。一开始,他的送邮路多是“鸟路鼠道”,后来变成宽阔公路;早期,他只能步行送件,后来配发摩托车;其邮包里装的东西,也从单一的信件和报纸杂志,增加到衣服、食品、小家电等;送件量从最初的一个月两三百件增加到现在的五千多件。

  2017年,随着农村电商快速发展,桑南才和妻子密晓琴还开起“邮乐小店”,帮乡亲们把荞麦、蜂蜜、火腿等农特产品及中药材种苗销往全国各地。

  从“一人一所”到“夫妻同业”,桑南才不改送邮初心。如今,把邮件和包裹准时送达发送,仍是他最大的快乐。

  “把山里和山外的世界连在一起,给乡亲们带来幸福,就是我工作的最大意义。”从北京回到怒江的桑南才说。(完)

【编辑:张燕玲】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共青团重庆市委将实施“五个一”行动 助青年扎根重庆就业创业

2023年,淄博烧烤、贵州“村超”、哈尔滨冰雪旅游陆续破圈,让各地文旅“开卷”,如何让三都县成为下一个“顶流”,是杨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祝贺!国乒混双亚锦赛夺冠

2022年9月,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丽江市委书记浦虹来到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看望慰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在张桂梅老师的办公室,浦虹与张桂梅老师亲切交谈,详细询问张桂梅老师的身体、工作、生活、教育教学等情况,办公室里洋溢着轻松愉快的笑声。张桂梅介绍了学校发展情况,并就丽江教育事业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带一路”中俄美术作品展亮相内蒙古美术馆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均上涨。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分别上涨3.8%和1.8%,衣着、医疗保健价格均上涨1.6%,生活用品及服务、居住、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上涨1.4%、0.2%和0.1%。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会见美国外交官员

2月24日,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各乡镇的九支舞龙队以土家族“舞龙争霸”的独特形式,庆祝元宵节的到来。现场锣鼓齐鸣,掌声雷动,九条“布衣龙”随之游动、穿插、飞腾、跳跃、翻滚、转圈,激情的演出引起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巴东地处三峡库区,是古代巴人的故里。 

东风公司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监事潘家年被查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考察时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强调“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