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媚儿女王羞辱女奴

时间:2025-05-22 16:18:33 作者:有意“淡出”政坛?马斯克:将削减政治开支 浏览量:78970

  中新社香港3月1日电 题:高永文:大湾区医疗融合重在拉近“医疗文化”

  中新社记者 曾平

  在高永文位于香港佐敦的诊所里,挂着已故国学大师饶宗颐百岁生日那天为其挥墨的“仁心”二字。这位骨科医生在任香港特区政府问责官员时民望颇高,退任后除继续以悬壶济世之心诊治病人,也不余遗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合作。

  “推进大湾区医疗融合,除了方便病人和医生跨境,更重要的是在医疗文化方面的融合。”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高永文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明言,两地医护在同一工作平台共事方能实现有意义的深度交流,这也是最快拉近两地医疗文化的方法。

2月27日,全国政协常委高永文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

  对于两地医疗文化的不同,高永文深有感触。2005年,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相关政策带动下,高永文带领十多名医生每周轮流去广东祈福医院诊病。“感受很特别。”他忆述,内地使用中文病历,药品名称和用法与港有异,诊病步骤也不尽相同。

  为顺畅工作,医院当时培训懂英文的护理人员,配合香港来的医生。“有些解剖的中文名词我未必知道,中文输入我也不会。”高永文说,正是这些细节经历让他明白,开会或学术交流不够,在岗位上方能互相在实践层面有交流。

  “所以我提倡把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的容量倍增。”据公布,截至去年10月底,首批来自广东的约10名医生、70名护士已通过上述计划在香港公立医院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高永文说,内地医护人手并非很多,但因规模差异,来一点对香港而言也算多,相信可较大程度缓解香港医护人手紧张。

  两地患者的就医习惯和医疗选择的价值观念也有差异。“内地患者比较容易接受手术,很少质疑医生。”高永文洞察到,推动两地医者认识各自医疗体系运作方式和了解不同的医疗文化,推动双向人才交流,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2月27日,全国政协常委高永文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

  当年首次在内地执业,高永文使用的是3年的短期行医许可证。随着CEPA相关政策的更新,他在2010年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资格证书,此证没有期限限制。他从抽屉拿出内文已有些泛黄的证件,上面的编号非常靠前。“我至少是最早的几位之一。”高永文指着证件对记者笑说。

  由高永文担任荣誉会长的大湾区医疗专业发展协会正协助百余位香港医生申请内地短期或永久执业证。

  “我希望能铺桥搭路,进一步把相关人员和我们的医疗集团带到大湾区内地城市。”鉴于内地对临床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师,以及自闭症等特殊教育服务需求渐大,高永文建议放宽相关人员,以及更多具有专科资质、已累积足够经验香港医生的内地准入门槛。

  在高永文眼中,“港式医疗”的特点在于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文化、遵照医学文献最新进展和标准的循证医学,以及重视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等。他认为,现代医疗应提供详尽专业意见,让病人自己选择治疗方法,除非病人本身认知能力有限。

  “大湾区医疗融合的最终愿景就是,病人在区内主要城市看病,应该感觉上没什么分别。”高永文说。(完)

【编辑:钱姣姣】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A股三大股指集体收涨 沪指八连阳收复3000点

“医生要不看文章看疗效,农业专家则要看农民的认可、要看增产与增效……”江海河说:“干什么就应评什么。要看做出的工作有没有科学价值,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有没有得到使用者认可。”

“四化”组训法推动练兵备战转型升级

他说,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美有识之士理性发声,反思把中国作为对手将陷入敌视与对抗相互催化的恶性循环,呼吁不要让噩梦里的中国取代现实世界的中国。拿“国强必霸”镜像中国是战略误判,渲染中国是“步步紧逼的威胁”是危言耸听,鼓吹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对抗的“宿命论”更是不负责任。中国成功不意味美国必然失败,双方完全可以沿着各自路径勇攀高峰,共同眺望太平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壮丽风景。

青年艺术家打造“藏海厝” 唤醒游子心中隐秘之海

被誉为“生命之树”的猴面包树,是非洲一道奇观。王青锋所在的研究团队今年5月发表一项有关马达加斯加猴面包树的研究,提出需要综合考虑面包树的社会影响力,提高该树种的防护等级。

画框中的二十四节气——小雪

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关键词。从五年前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到如今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70余家,这片资本市场拥抱创新的“试验田”正不断孕育出更多科创“繁花”。

北京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 专家详解此轮污染缘由

2019年,当珠三角工程正式开工之际,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与三峡集团所属的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上海院)联合承担的建设期智慧工程项目——BIM+GIS系统平台(一期)项目同步启动建设。3年后,珠三角工程全线48条盾构隧洞顺利贯通,运营期智慧工程项目——BIM+GIS系统平台(二期)项目随之开始搭建。历时5年多,一个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水利工程逐步显现。数字技术为工程建设与运维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